步非烟作品全集在线阅读
从18世纪英国邱园中的中国宝塔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都会的明轩,中国风的流行逐渐从“异域”的视角走向文化的理解。近日,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在苏州召开,在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主持下,美国汉学家倪豪士、日本汉学家稻畑耕一郎、法国汉学家魏让方和苏州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徐健展开对谈,从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角度谈苏州园林跨越东西方的生命力。
下火车后,有两个年轻人邀请我和太太坐人力车游览苏州,那两个年轻人很好,他们带我们到一个很美丽的园林,那里的人不多,我们坐在一张石桌旁喝茶聊天。这是我对苏州及当地人的第一印象。我太太是美国人,但她在中国事事用中文表达,几分钟后,一个小女孩站在不远处看着我们说:“你们外国人也会说我们中国话。”然后我们愉快地和她交谈。
魏让方: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法国凡尔赛宫的园林就是基于法国贵族对中国文化的普遍兴趣而修建。瓷器上所画的山水、园林正是中国江南之景。他们通过瓷器上的山水来构架起一个想象的中国。虽然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但他们发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个全新的理念,是基于大自然和理想自然的思考,这在当时非常符合法国启蒙时期国家改革的思想。
当时的法国人把中国看作一个乌托邦。他们想利用想象的中国来改革自己的国家。因而中国风成为当时在法国知识分子或贵族中流行的风格。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传教士来到中国,研究中国的历史。他们把一个更真实的中国带回法国。这对法国有非常大的影响,园林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什么那些大贵族从路易十四时期开始对此即颇有好奇心?因为这是新鲜又与众不同的概念,在大花园里,建造一个中国式的小园林,通过展示中国风格的园林来表现他们的实力。
徐健:苏州园林走向世界是有其脉络的。康雍乾时期建造了圆明园。那时候,法国、英国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其中不少人是画家,在宫廷里画肖像,后来把圆明园内的山水、园林画成画稿,用书信寄到欧洲,并将图文在杂志上发表。这对中国园林传到法国,在凡尔赛宫里建造带有中国元素的水景、建筑及假山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徐健:在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步非烟作品全集在线阅读,就有非常绚丽的彩色玻璃窗,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方的教堂建筑,这种材料为文人园林赋予了新的色彩。在当时,那些绚丽的琉璃瓦或彩画在民间是不能使用的,然而彩色玻璃的引入让文人园林有了更生动的一面,这种新材料不仅在江南应用,在岭南更为突出,因为岭南园林繁盛于晚清,那个时候有更多的建筑新材料被引入中国。
倪豪士,美国汉学家,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语言文学系霍尔斯特·斯科姆讲座教授,曾任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德国、日本及中国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曾游学于远东和德国,1972年获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由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Humboldt Foundation)终身成就奖。他是美国唯一研究中国文学的杂志《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i.e. CLEAR)的创办者,并长期担任主编。